人與人之間的想法本就存在差異,被誤解也屬于正常情況。
話雖如此,但基于做人、做事的基本規則大家心里都有桿秤。可惜有時看似是被誤解,實則是被誣陷,職場人誰還沒有個自己的判斷呢?
可以簡單的理解為:許多間接的誤解是直接誣陷導致,許多誤解是刻意的誣陷。
比如,做事堅持原則,遵守規章制度,這樣有錯嗎?可是也正因為堅持原則,沒有給領導面子,起初領導也覺得沒什麼,甚至會欣賞他的堅持。可是有人說一句「沒把領導放在眼里,XXX做的時候為什麼就可以?」領導會不會產生誤解?
這時肯定有人會說:「領導難道就沒有自己判斷力嗎?」有時事情就是這樣,誣陷的人只負責「播種」,至于演變成什麼樣子,結出什麼樣的果實與己無關,畢竟自己說的事情也有可能發生。
所以,在被誤解的時候,到底是由誣陷導致,還是本身想法存在著差異。兩種處理方式存在著極大的差異。
1.時間會給出最好的答案聽到過這樣一句話:「 時間不語,卻回答所有問題。」既然是誤解,只需要做自己就好,時間就會給出最好的答案。
誤解一般產生在不熟悉的人之間,而在不熟悉的人之間大多都存在著防備之心,這種情況職場上尤為明顯。
所以很容易造成,解釋就是掩飾的感覺。這也是許多事情越描越黑,越解釋誤會越深。有些時候人們對別人主動灌輸的內容存在質疑,反而對自己發現的「真相」深信不疑。
堅持自己做好該做的事情,時間必然會給出最好答案。
2.避免情緒輸出造成更大誤解當發現自己被誤解的時候,許多人會不自覺地輸出情緒,比如,憤怒、激動、沮喪……產生這種情緒實屬正常,自我調整為好,盡量避免輸出情緒。
雖說控制情緒是一種能力,但因誤會而產生情緒也可以理解,關鍵在于避免輸出情緒給他人。因為大家立場不同,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輸出負面情緒只能讓誤解加重,很難起到實際的效果。
情緒輸出最后可能讓人產生聯想「做賊心虛」,想通過情緒來掩飾什麼。很容易產生惡性循環,導致誤解越陷越深,最終演變成,哪怕為了面子明知道是誤解,也沒有了化解的余地。
所以, 人們常說,有情緒是本能,控制情緒是能力。控制情緒的關鍵是在控制負面情緒的對外輸出。
3.解釋點到為止,別指望有效當然不是所有的誤解,都不要解釋,遇到那些可以解釋的情況時,點到為止即可,別指望解釋就一定有效。
千人千面,有些人因為立場不同,選擇相信誤解;有些人誤解可以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有些人寧愿相信自身的感受,也不愿相信真實的解釋(防備心理的作用)。
解釋是自己對待誤解的態度,不要強求能達到預想的效果,或者能將誤解完全消除。
記得曾經聽到過這樣一句話:「相信你的人不用解釋,不信你的人解釋也無用。」可事實上,解釋不是為了讓別人相信,而是在展示自己豁達的態度。
1.當面回應,不要背后理論如果說誤解是由誣陷導致,一定要當面懟回去,既然你刻意制造問題,我就不怕把問題放大。有些人覺得「遞小話」無傷大雅,甚至不值得解釋,最終導致誤解產生。
小問題的時候沒人關注,當被放大的時候,真相并不難分辨。這就像夫妻之間,大事之間很容易達成共識,而那些小事總會造成感情的隔閡,比如,家務誰做的多,誰做的少;關心多點少點……
同理,職場上也存在這樣的問題,當面懟回去,誤解當時可能就會被化解。如果選擇背后理論,本來大家立場不同,還會搞的自己像斤斤計較一樣。
誣陷之所以產生效果,是因為像種子一樣,它會生根發芽,背后的理論只能成為「誣陷」的養料,而當面做出回應,就是將這個「種子」鏟掉的最好辦法,根本不給它滋長的空間。
2.保持客觀,避免辯論人與人之間立場不同,所以看待問題的角度也不同,但客觀事實卻無法改變,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用有效的事實去說話。
用準確的數據或者事實依據,只要拿出來就讓對方無法辯駁,一定要避免成為辯論賽,都覺得自己沒錯,結果事情往往會不了了之。
既然是誣陷,就拿出實錘來做有力的回擊,平時工作留痕就顯得十分關鍵。
無論對方做出任何的回應,只要守住客觀視角,避免讓對方有辯論的機會,這時基本你就贏了。
3.就事論事,別牽扯他人人們總是喜歡做對比,尤其是當自己受了委屈的時候,更是如此,為什麼別人這樣做沒事,自己也是同樣卻是如此?
被誣陷肯定有原因,至少是符合少部分人的利益,與大部分人是不相關的,也可以說大部分人不過就是吃瓜群眾而已,如果為了自證清白而牽扯到別人,很容易把自己孤立。
比如,我遲到有錯,但是XXX也遲到了,為什麼只說我一個人?
無形中把自己與別人對立起來,哪怕自證了清白,也是輸家。哪怕自己有委屈,也別牽扯到他人,畢竟影響你的是少數,如果因此而牽扯他人的話,無形中制造與他人之間的對立。
行走職場,雖然誰都不愿意被誤解,但這類的事情卻很難避免。不過,要分清是因為直接的誣陷導致的誤解,還是因為本身想法之間產生的誤解。
如果是單純的誤解,時間會證明一切,如果是誣陷導致的誤解,除非被蒙在鼓里,一旦發現就堅決反擊,有這麼幾次之后,別人想要誣陷,也會掂量一下,是否愿意付出相應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