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窮人與富人的寓言故事:
在一個村莊裡,住著一個富人和一個窮人,窮人每天辛苦勞作依然還是過得貧困潦倒,他看到隔壁的富人夜夜笙歌,根本就不需要幹什麼活,依然過得有滋有味,時間長了,他內心裡滋生了不滿的心理。
有一天他去找上帝理論,對上帝說:「你太不公平了,憑什麼讓他那麼富有,我卻那麼貧窮,你得給我一個說法。」
上帝捋了一把鬍鬚,笑瞇瞇地對他說:
這樣吧,從現在開始我把他變成和你一樣的窮人,然後我送給你每人一座煤山,以後能不能成為富人就看你們自己的了!
窮人回來後,發現隔壁的富人變得和他一樣窮困,他非常開心。窮人心想,我憑藉自己的努力一定能比富人原來過得好。
從那天起,窮人每天起早貪黑,去挖煤,然後去街上賣錢,然後買了一些好吃的,好玩的帶給自己的老婆和孩子,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了,窮人的日子也僅僅比之前好一點。
反觀富人,他本來就沒有幹過什麼重活,挖煤對他而言可是一個耗費體力的事情,所以他做了幾天就堅持不下去了,但是他現在一無所有,必須想辦法改變這種情況。
于是他每次去街上賣煤的時候,把賣煤的錢積攢起來。
有一天他看到幾個年輕人在找活幹,于是他告訴那些年輕人,他這邊有一個挖煤的工作,他們談好價錢後,年輕人們就開始幫富人挖煤,富人的產量上來了,很快賺到了一大筆錢。
但是富人轉念一想,煤總有一天也會挖光的,當煤挖光了,自己該何去何從。富人于是在街上買了幾家店鋪,並且創辦了一家煤礦加工廠,生產蜂窩煤出售,利潤大大提高了,這樣富人的財富又增加了很多。
三年後,富人搖身一變依然成了富人,而窮人還是窮人。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曾說:
即使你們把我身上的衣服剝得精光,然後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帶。但只要有一支商隊從我身邊路過,我就會成為一個新的百萬富翁。
電影《1942》裡,張國立飾演的地主在逃荒路上也說了一句話:「我知道咋從一個窮人變成財主,不出十年,你大爺我還是東家,那時候咱再回來……」
那麼,窮人和富人處于同一起跑線了,可為什麼窮人依舊是窮人,富人依舊是富人呢?
富人之所以成為富人,是因為富人使用富人思維思考問題,窮人之所以還是窮人,是因為窮人使用窮人思維思考問題。
《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就從多方面對比了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接下來,我們就從這兩種思維出發,進行對比,看你是屬于哪種思維。
窮人有三大思維,你占了幾樣?
這個世界真的太矛盾,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做正確的決定,而實際上我們離目標正在漸行漸遠。
我們就以省錢這個事情來舉例,同樣一個目的地,我們坐綠皮火車可能需要200元,高鐵則需要500元,飛機則是1000元,但是所需時間分別是14個小時、5個小時和1個半小時,此時你會選擇什麼呢?
大部分人會選擇綠皮火車,雖然時間長了一點,但是可以省掉800元。通常來講,那些忙著談生意的人都會選擇坐飛機,不是因為飛機舒服,而是可以提高自己的效率。
久而久之,喜歡省錢的人到最後也沒存下太多錢,反而是那些花錢「大手大腳」的人賺到了錢,這很諷刺,但就是現實。
經過多年的觀察,我發現窮人有三大思維,如果你三樣都有,這個時候需要反思一下了!
窮人第一大思維:省錢
小時候,家裡比較窮,省錢是我最常見到的一個舉動,無論幹什麼都想省點錢,尤其是通過省錢換時間。
30多年前,從農村到鎮上的路一共有5公里左右,我媽媽為了省下2毛錢的車費,經常走路半個小時,一來一回就是一個小時,回到家裡累得氣喘吁吁。
對于這種行為,我個人十分抗拒,我在十六歲外出打工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用錢換時間的意識。我的第一份工作是足浴店裡的一個夥計,主要就是負責打雜。每天工作結束後,需要打掃衛生,打掃時間將近一個小時。
我為了節省這一個小時,我就會花費幾元錢請工友吃頓飯,讓他們幫我做。
我省出這一個小時幹什麼呢?那就是向店裡的技師學習按摩技法,因為他們的工資是我的好幾倍。
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我就變成了店內的一名技師,工資也翻了好幾倍,再也不是打雜的夥計。而同時期為了省一頓飯錢幫我打掃衛生的工友還是一名打雜人員。
從那個時候,我就發現省錢恰恰是我們變窮的真正原因,因為窮,我們的時間不值錢,我們更願意通過出賣更多的時間省錢,就這樣惡性循環下去,我們會窮的很穩定。
當然,我不贊同省錢並不是在任何方面都不省錢,主要指的是通過時間換金錢。假設,我們去飯店吃飯,我們只能吃完兩盤菜,我們卻要點20盤菜,這就是浪費了。
窮人第二大思維:立刻得到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你會發現窮人跟富人在智商上並沒有太大差別,反而有很多窮人的智商都很高。那麼為什麼這些智商較高的窮人奮鬥了一輩子都是窮人呢?
因為窮人會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立刻得到,不想將時間浪費在不確定的事情上來。
舉個例子,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選擇的機會,一個是100%的機會拿到100萬元,另一個是50%的機率拿到1000萬元。一定會有遠遠超過50%的人選擇那個立刻就能得到的100萬元,而不會選擇可能賺到1000萬元的機會,原因就是我們不喜歡不確定的事情。
自媒體也是一個很好例子,我在很多年前就勸身邊的朋友們重視這個機會了,如果做得好,我們一個人可以勝過一家公司。
可是很多人並沒有做,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做一天自媒體,可能沒有任何收入。如果他們將做自媒體的時間用來加班的話,可以多賺100元,他們沒有理由來做自媒體。
我們現在來想一下,馬雲為什麼可以成為中國首富呢?
因為他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什麼時候能夠做成,馬雲自己也不知道,他唯一知道的是需要很多年。
我們是否敢對一個不確定的事情努力追求很多年呢?
窮人第三大思維:上課等于韭菜
隨著自媒體的發展,割韭菜成為了人人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只要一個主播想要出來搞培訓,立馬就會有人說他割韭菜,而從來不看這個主播講的是什麼以及價格是多少。
這種行為確實可以保護自己的錢包,但是我們確實也失去了學習的機會。
我們有沒有發現,那些喜歡到處上培訓班的人大多數都是老闆,而不是打工人。難道老闆們不知道自己是「韭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