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窮人與富人的寓言故事:
在一個村莊裡,住著一個富人和一個窮人,窮人每天辛苦勞作依然還是過得貧困潦倒,他看到隔壁的富人夜夜笙歌,根本就不需要幹什麼活,依然過得有滋有味,時間長了,他內心裡滋生了不滿的心理。
有一天他去找上帝理論,對上帝說:「你太不公平了,憑什麼讓他那麼富有,我卻那麼貧窮,你得給我一個說法。」
上帝捋了一把鬍鬚,笑瞇瞇地對他說:
這樣吧,從現在開始我把他變成和你一樣的窮人,然後我送給你每人一座煤山,以後能不能成為富人就看你們自己的了!
窮人回來後,發現隔壁的富人變得和他一樣窮困,他非常開心。窮人心想,我憑藉自己的努力一定能比富人原來過得好。
從那天起,窮人每天起早貪黑,去挖煤,然後去街上賣錢,然後買了一些好吃的,好玩的帶給自己的老婆和孩子,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了,窮人的日子也僅僅比之前好一點。
反觀富人,他本來就沒有幹過什麼重活,挖煤對他而言可是一個耗費體力的事情,所以他做了幾天就堅持不下去了,但是他現在一無所有,必須想辦法改變這種情況。
于是他每次去街上賣煤的時候,把賣煤的錢積攢起來。
有一天他看到幾個年輕人在找活幹,于是他告訴那些年輕人,他這邊有一個挖煤的工作,他們談好價錢後,年輕人們就開始幫富人挖煤,富人的產量上來了,很快賺到了一大筆錢。
但是富人轉念一想,煤總有一天也會挖光的,當煤挖光了,自己該何去何從。富人于是在街上買了幾家店鋪,並且創辦了一家煤礦加工廠,生產蜂窩煤出售,利潤大大提高了,這樣富人的財富又增加了很多。
三年後,富人搖身一變依然成了富人,而窮人還是窮人。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曾說:
即使你們把我身上的衣服剝得精光,然後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帶。但只要有一支商隊從我身邊路過,我就會成為一個新的百萬富翁。
電影《1942》裡,張國立飾演的地主在逃荒路上也說了一句話:「我知道咋從一個窮人變成財主,不出十年,你大爺我還是東家,那時候咱再回來……」
那麼,窮人和富人處于同一起跑線了,可為什麼窮人依舊是窮人,富人依舊是富人呢?
富人之所以成為富人,是因為富人使用富人思維思考問題,窮人之所以還是窮人,是因為窮人使用窮人思維思考問題。
《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就從多方面對比了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接下來,我們就從這兩種思維出發,進行對比,看你是屬于哪種思維。
窮人有三大思維,你占了幾樣?
這個世界真的太矛盾,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做正確的決定,而實際上我們離目標正在漸行漸遠。
我們就以省錢這個事情來舉例,同樣一個目的地,我們坐綠皮火車可能需要200元,高鐵則需要500元,飛機則是1000元,但是所需時間分別是14個小時、5個小時和1個半小時,此時你會選擇什麼呢?
大部分人會選擇綠皮火車,雖然時間長了一點,但是可以省掉800元。通常來講,那些忙著談生意的人都會選擇坐飛機,不是因為飛機舒服,而是可以提高自己的效率。
久而久之,喜歡省錢的人到最後也沒存下太多錢,反而是那些花錢「大手大腳」的人賺到了錢,這很諷刺,但就是現實。
經過多年的觀察,我發現窮人有三大思維,如果你三樣都有,這個時候需要反思一下了!
窮人第一大思維:省錢
小時候,家裡比較窮,省錢是我最常見到的一個舉動,無論幹什麼都想省點錢,尤其是通過省錢換時間。
30多年前,從農村到鎮上的路一共有5公里左右,我媽媽為了省下2毛錢的車費,經常走路半個小時,一來一回就是一個小時,回到家裡累得氣喘吁吁。
對于這種行為,我個人十分抗拒,我在十六歲外出打工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用錢換時間的意識。我的第一份工作是足浴店裡的一個夥計,主要就是負責打雜。每天工作結束後,需要打掃衛生,打掃時間將近一個小時。
我為了節省這一個小時,我就會花費幾元錢請工友吃頓飯,讓他們幫我做。
我省出這一個小時幹什麼呢?那就是向店裡的技師學習按摩技法,因為他們的工資是我的好幾倍。
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我就變成了店內的一名技師,工資也翻了好幾倍,再也不是打雜的夥計。而同時期為了省一頓飯錢幫我打掃衛生的工友還是一名打雜人員。
從那個時候,我就發現省錢恰恰是我們變窮的真正原因,因為窮,我們的時間不值錢,我們更願意通過出賣更多的時間省錢,就這樣惡性循環下去,我們會窮的很穩定。
當然,我不贊同省錢並不是在任何方面都不省錢,主要指的是通過時間換金錢。假設,我們去飯店吃飯,我們只能吃完兩盤菜,我們卻要點20盤菜,這就是浪費了。
窮人第二大思維:立刻得到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你會發現窮人跟富人在智商上並沒有太大差別,反而有很多窮人的智商都很高。那麼為什麼這些智商較高的窮人奮鬥了一輩子都是窮人呢?
因為窮人會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立刻得到,不想將時間浪費在不確定的事情上來。
舉個例子,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選擇的機會,一個是100%的機會拿到100萬元,另一個是50%的機率拿到1000萬元。一定會有遠遠超過50%的人選擇那個立刻就能得到的100萬元,而不會選擇可能賺到1000萬元的機會,原因就是我們不喜歡不確定的事情。
自媒體也是一個很好例子,我在很多年前就勸身邊的朋友們重視這個機會了,如果做得好,我們一個人可以勝過一家公司。
可是很多人並沒有做,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做一天自媒體,可能沒有任何收入。如果他們將做自媒體的時間用來加班的話,可以多賺100元,他們沒有理由來做自媒體。
我們現在來想一下,馬雲為什麼可以成為中國首富呢?
因為他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什麼時候能夠做成,馬雲自己也不知道,他唯一知道的是需要很多年。
我們是否敢對一個不確定的事情努力追求很多年呢?
窮人第三大思維:上課等于韭菜
隨著自媒體的發展,割韭菜成為了人人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只要一個主播想要出來搞培訓,立馬就會有人說他割韭菜,而從來不看這個主播講的是什麼以及價格是多少。
這種行為確實可以保護自己的錢包,但是我們確實也失去了學習的機會。
我們有沒有發現,那些喜歡到處上培訓班的人大多數都是老闆,而不是打工人。難道老闆們不知道自己是「韭菜」嗎?
那麼他們為什麼還要到處上課呢?
因為他們擁有一個最樸實的想法,假設這個講師有真材實料的話,那麼我收穫的東西肯定要比學費多得多;假設這個講師是騙子的話,我最多損失了這麼一點學費而已,對于他們來說,承受得起。
反觀大多數窮人,他們不管這個講師有沒有真才實學,全部將他們定義為「割韭菜」,最終,他們沒有被割,但是也沒有成長。
當然,我也並不是鼓勵大家什麼課都要去上,而是希望大家至少保持一種學習的心態看待「割韭菜」這件事本身。千萬不要將自己完全封閉起來,這就就算有發財機會降臨,我們依然認為這是「割韭菜」。
用媒體思維全網覆蓋,讓產品銷售慕名而來!
未來所有的商業競爭,都會聚焦在媒體傳播上。一家公司或一個老闆,如果媒體思維短缺,註定會提前敗下陣來。
請記住:沒有傳播度,就沒有認知度;沒有認知度,就沒有美譽度;沒有美譽度,何來知名度!
知道了「窮人思維」,那麼,窮人和富人的思維差距有多大?看完這四點,你就明白了。
所謂的窮人,就是缺錢的人,但是窮人思維,不一定是指只有窮人才有的思維,富人也可能會有。富人思維,其實是從窮到富的奮鬥過程中,磨練出的一些品格和思維。
正如「教父」維托·唐·柯里昂說得那樣: 「偉大的人不是生下來就偉大,而是在成長過程中顯示其偉大」。
我們不嘲諷窮人,也不崇拜富人,只談論這兩種思維。我們分析對比一下窮人和富人在思維上的四種區別:
第一種區別: 如何使用財富
《富爸爸窮爸爸》一書指出,窮人和富人最大的區別在于:窮人為錢工作,富人讓錢為自己工作。
在同樣的條件下,窮人會不停地打工賺錢,然後享受消費。接著又去為錢工作,慢慢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而富人剛開始也會努力工作,但在錢不多的時候,就懂得節儉,然後用節省下來的錢去幫自己賺錢,從而產生一個滾雪球的效應……
這也是「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的根本原因。
第二種區別: 是否專注自己的事業
你的工作和你的事業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區別。
我經常問一些人:「你的事業是什麼?」他們會說:「我是個銀行職員。」接著我問他是否擁有銀行,他們常回答:「不是的,我在那兒工作。」
在這裡給大家舉個例子:
麥當勞的創始人雷·克羅克被邀請去奧斯丁為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班作講演。在一場激動人心的講演之後,雷問:「誰能告訴我,我是做什麼的?」
大多數學生都認為雷是在開玩笑。于是雷又問:「你們認為我能做什麼呢?」
學生們又一次笑了,最後一個大膽的學生叫道:「雷,所有人都知道你是做漢堡包的」。
雷哈哈地笑了:「我料到你們會這麼說。其實我不做漢堡包業務,我的真正生意是房地產。」
雷這樣解釋,在他的遠期商業計畫中,基本業務是出售麥當勞的各個分店給各個合夥人,合夥人也將付錢從麥當勞集團手中買下分店的土地。
今天,麥當勞已經擁有美國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一些最值錢的街角和十字路口的黃金地段。
雷對他的職業和事業之間的區別很清楚,他的職業總是不變的:是個商人。他賣過牛奶攪拌器,以後又轉為賣漢堡包,而他所關注的事業始終是地產。
第三種區別: 是否具有「致富習慣」
對于富人和窮人的現狀,美國作家湯瑪斯·寇裡用了整整5年時間,採訪233名白手起家的富翁和128位窮人,對比他們的生活軌跡。他發現富人與窮人很大的一個差異是「致富習慣」。
調查顯示,在每天1440分鐘的時間裡,大部分人在睡覺、工作、飲食上花費了1200分鐘,而造成富人和窮人區別的,就在于那剩下的短短240分鐘。而就在這240分鐘的習慣裡,讓兩種人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運。
在《富有的習慣》中,寇裡寫道:
88%的富人每天至少會閱讀30分鐘,內容以自學和自我提升類閱讀為主。他們會閱讀三類書:成功人士自傳、個人修養或發展類書籍、歷史類書籍。但普通的人業餘習慣是娛樂,而不是學習。
眾所周知的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在28歲時,曾因戒煙和疏于運動導致體重飆升。
為了全方面管理自己的身體狀況,他開始了日復一日的跑步,一堅持就堅持了三十多年,這讓他擁有了健康的體魄和精神飽滿的狀態。
第四種區別: 如何看待獲得和付出的關係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窮人,也沒有絕對的富人。
除了通過繼承財富而成為富人的之外,那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聰明才智創造財物而成為的富人的人,他們的思維裡是感恩和付出。
他們懂得只有更多的付出才能收穫更多的財富這個淺顯的道理。
但是窮人思維裡,卻全是抱怨和算計。
窮人很多時候,不去想如何改變自己的現狀,更多的是對身邊的人和事不滿,甚至于連自己的父母都抱怨: 自己怎麼會遇到這樣的父母,無權,也不是富豪。
他們這輩子除了抱怨對現實不滿之外,就是算計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整天把自己的大好精力浪費在對自己日常生活無關緊要的事情上,還總是嫌上天不眷顧自己。
他們不求上進,把握不住機會,就連自己現實擁有的一切快樂和幸福都不滿足,試想這樣的人哪來的精力去做一些改變現狀的事情呢?
窮不可怕,走不出「窮人思維」的坑才可怕!
既然我們已經了解了窮人思維與富人思維之間的一些區別和表現,那麼我們怎樣才能跳出窮人思維呢?換句話說,我們怎樣才能養成富人思維呢?
首先我們需要確定一個重要的目標。
就像麥當勞的老闆雷一樣,專注于自己的事業,然後為這個清晰的目標有計劃前進。可能一開始我們前進得速度很慢,就像蝸牛一樣,但是我們要時刻鼓勵自己,雖然我很慢,但是我一直在前進。
接著,我們要掌握一種模式,然後再學習一種新的模式。
這就像麵包師做麵包一樣,麵包師會遵循某種傳統的配方,做出比較傳統但又符合大眾口味的麵包。同時,他會學習創新試驗其他口味的麵包。掙錢也是一樣的道理。
在錢的問題上,大多數人一般只知道一個基本的掙錢公式,這個公式是我們從學校學來的,就是為了金錢而工作。在我看來,這個公式是在全世界占支配地位的一個公式:千百萬人每天起床,上班,掙錢,消費,然後再回去工作……
這是一個普遍的、基本的公式。
如果你對自己所做工作感到厭倦且掙錢又不夠多,這正是你改變自己掙錢公式的時候了。這就需要我們去學習,學習如何創造財富。
補充說一句,在今天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並不要求你去學太多的東西,問題在于你學得有多快,也就是所說的要具備快速學習的能力,這種技能是無價之寶。
其次,要懂得自律。
是否自律是將富人、窮人區分開來的首要因素。如果說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就別想著能致富。正是因為缺乏自律,大部分彩票中獎者在贏得大獎後很快就破產了。
簡單地說,那些不太自信、對財務壓力忍耐性差的人永遠不會成為富人。那些缺乏內在堅毅的人往往會成為那些自律性很強的人的犧牲品。
最後,如果你想獲得,你首先需要給予。
當你感到手頭需要什麼時,首先要想到給予,只有先「予」,你才會在將來「取」得回報,無論金錢、微笑、愛情還是友誼,都是這樣。窮人比富人更貪婪。
我知道人們常常會把這件事放在最後,但事實證明這樣做對我總是大有好處的。
正如一句諺語說得那樣:「上帝不需要得到什麼,可人類卻需要付出。」
上天賜予我們每個人兩樣偉大的禮物: 思想和時間。
輪到你運用這兩種禮物去做你願意做的事情了。隨著每一塊錢進入你的手中,你,且只有你才有權決定你自己的前途。
愚蠢地用掉它,你就選擇了貧困;投資于你的頭腦,學習如何獲取資產,財富將成為你的目標和你的未來。
每一天,面對每一塊錢,你都在做出自己是成為一名富人、窮人的抉擇。
我衷心希望你能運用上天賜予的偉大禮物來賺取大量財富,獲得更多的幸福。
與君共勉。
我是橘子,一個用文字溫暖你的人。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足跡,我與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