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花未全開月未圓,尋花待月思依然。」
作為養花人,最驚喜的時刻,不是欣賞花開滿枝,而是期待花開;作為賞月人,最美的不是看到月圓,而是夢見月圓。
若你要擁有厲害的人生,就不要給人生設限,更不能抵達人生的天花板,而是一直積極向上,保持最佳的狀態。
用「三七定律」來定義你的人生,境界更高一籌。
01
關于理想:積極爭取,留下三分退讓。
從人的一生來說,要樹立遠大的理想,耗費所有的時間去爭取。
從短期來說,你希望有某種理想狀態的追求,希望能做成某件事。
不管長期目標還是短期目標,都不會讓你百分百滿意,總是有瑕疵的。因而,你得退一步看「結果」,反而滿意了。
南宋文學家陸游,一生都在愛國,主張武力收復中原。
他的主張,遭到了奸臣秦檜的反對,還導致他科考失敗。
結交范成大等一批名人,主持編修《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這一切都是為自己的主張做鋪墊,但是他仍舊沒有看到南宋收復中原。
人生即將結束的時候,他揮筆寫下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理想碎了一地,但是他留下的絕筆詩,卻名垂青史。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要明白,理想是指引自己前進的航標燈,不一定是「終極地」。無法企及的高度,望而卻步,反而讓人生更加灑脫,有了別樣的感悟。
爭其必然,失之坦然。這是變通,也是以退為進。
02
關于社交:待人親和,留下三分冷淡。
「距離產生美」,道理人人都知道,可是如何才能保持距離呢?
真的不是和人保持十萬八千里,就是距離。真實的距離是「內心的冷淡」。哪怕你在我面前,也都是點頭之交,彼此交談,也不會涉及個人隱私。
你要幫助別人,也是一兩次,而不是一輩子。若是幫不到,那就算了。
晚清時期,大臣立山心疼光緒帝的寢宮太冷,就主動買了玻璃,并安裝好了。
慈禧太后看到帶著玻璃的寢宮,非常生氣,認為這是「阿諛奉承」。
立山沒有爭執,默默地把玻璃取走了。
說句不好聽的話——慈禧和光緒是一家人,立山不管如何被朝廷喜歡,也是一個外人。
外人就得有外人的態度,別攪和別人的家事。遠遠地看著,就好了。
留三分冷淡,這是讓自己主動當好「旁觀者」,不卷入是是非非。你的善良,也保留三分給自己,避免做老好人。
03
關于生活:豐衣足食,留下三分饑餓。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吃好喝好玩好,可以抵達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有人在地球上玩膩了,就想去太空。
古人云:「高飛之鳥,亡于貪食,深淵之魚,亡于香餌。」
為什麼我們把「酒、色、財、氣」當成惡魔,就是要杜絕奢靡的生活,別讓自己的生活水平過度了。
最好是,「吃飯七分飽」,讓自己有三分饑餓。
腸胃不填滿,才不會撐住自己的身體;吃喝有節制,才不消耗家庭的財富,飯局上有三分空間,酒杯就得到了控制。
事實上,人有了饑餓感,才更有食欲,是什麼都香甜。
《宰相劉羅鍋》里,有這樣的劇情:劉羅鍋請皇上吃芋頭。
劉羅鍋吃得津津有味,皇上皺著眉頭,難以下咽。
同樣是芋頭,但是其中的滋味就大不一樣。因為皇上平時吃多了美食,也一直沒有餓。
任何人的生活,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適度的饑餓,還可以是憶苦思甜,給自己更多追求幸福生活的原動力。比較自己的過去,都會很有成就感。
04
關于心態:內心通透,留下三分糊涂。
《樂記》中有這樣一句話:「禮減而進,以進為文;樂盈而反,以反為文。」
一些復雜的禮儀、生活的程序等,一旦被減掉了,就能有如釋重負的感覺。
人的內心,本來是要裝下很多的快樂,但是「快樂」太多了,也會變成負擔。正所謂,樂極生悲。
《儒林外史》里,范進中舉了,快樂到發瘋,好不容易,他被岳父打了一巴掌,醒過來了。可是他的母親,因為有了大房子,家庭也富起來了,一命嗚呼。這真的是,無福消受。
好的人生里,快樂是有的,但是很多快樂會被忘記,看到很多幸福的事情,只是感受一下,而不是沉迷其中。
因而,留下三分糊涂,讓幸福的、不幸的,都一笑而過,這就對了。
成功也好,失敗也好;被人追捧也好,被人冷落也好......是否快樂,完全取決于自己。你若活得通透,那麼一切都是平淡如水的,反而有了心靜如水的境界。
05
《菜根譚》里說:「路經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處,減三分讓人嘗。」
不管我們處于什麼狀態,都要懂得,世界是我的,也是你的,他的。要留下很多的空間,給別人用,自己不能獨占。
人活著,要追求極致,但是不要得到「極致」。
人生就是一個過程,就應該享受一路上的風景。若是你拼命追求完美的結局,那就很快到了「蓋棺定論」的那一天——就像一朵花,盛開到了極致,就凋敗了。
把「三七定律」貫穿到人生的始終吧。
愛人七分,三分愛自己;拼搏七分,三分是休息;享受七分,三分是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