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如其分的沉默,
是生而為人最好的修養。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
生活中,很多的矛盾,都是因為話多惹的禍。
有時雖然是一片好心,卻因為不會表達,最后倒讓人埋怨;
有時雖然自己是對的,卻因為咄咄逼人,反而落得下風。
仔細想想,哪次滔滔不絕,帶來的不是悔恨?
哪次喋喋不休,帶來的不是煩惱?
正如侯寶林先生所說: 「酒喝頭盅,茶飲二遍,日發千言,不損自傷。」
話說得越多,是非就越多,招致的禍端就越多。
成年人最清醒的活法,就是克制自己的表達欲。
1
不爭辯,克制好勝心
《惠子相梁》里有這樣一則故事。
鹓雛從南海飛到北海,非梧桐樹不棲息,非竹子的果實不吃,非甘泉不飲。
而鷂鷹撿到一只腐臭的老鼠,恰好看到鹓雛飛過。
于是它連忙護住腐鼠,并挑釁地問鹓雛,是不是要搶自己的食物。
鹓雛聽了,一言不發地飛走了。
對于跟自己不同層次的鷂鷹,它壓根不屑爭辯。
人與人之間,不同的高度,決定了不同的人生境界。
與其浪費時間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論,不如一笑而過、不聞不問。
1999年,《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一篇王朔的文章,名為《我看金庸》。
此文一出,立馬引起學術界的軒然大波。
在文章中,王朔洋洋灑灑兩千余字,將金庸的作品貶得一文不值。
他說自己在閱讀《天龍八部》這本小說時的體驗并不好。
至于差到什麼程度?
王朔說:「這套書一共7本,我捏著鼻子看完了第一本,第二本,怎麼努力也看不動了。
比如一道菜的好壞不必全吃完才能說吧?嘗幾口就知道了。」
王朔還認為,金庸武俠的成功,得益于那個年代匱乏的娛樂生活。
相比于現代文學作品來說,金庸的武俠小說不值一提,這樣的作品也沒有翻拍成電視劇的必要。
對于王朔的全盤否定,金庸回復說: 「八風不動!」
八風是佛教的說法,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四件順事四件逆事。
不管是贊美還是毀謗,都要保持不為所動的修養。
他還親自寫信給王朔:「您的批評,是我能力所做不到的,限于才力,那是無可奈何的了。」
簡簡單單一句話,完美地彰顯了什麼是大俠風范和容人之量。
莊子曰:「大辯不辯。」
意思是,辯論的最高境界是不辯。
每個人所站的高度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樣。
你站山巔,告訴他前面是一片海洋,他在半山腰,只能看到滿目的荒涼。
意見不同,不必互相說服,只需互相尊重;
觀點相悖,不必相互理解,只需互相包容。
境界越高的人,都懂得少與人爭,默默修煉,遠離是非。
2
不解釋,克制反駁欲
生活中,很多人也曾經歷過這樣的情況:
你努力工作一路高升,就會有人說你靠潛規則上位;
你奮力創業有所成就,就會有人說你是走了狗屎運;
你性格隨和人緣廣泛,就會有人說你趨炎附勢、處世圓滑……
很多時候,事實并非外界所傳言,但我們卻百口莫辯。
如果怎麼都解釋不清楚,不如緘口不言,保持沉默。
作為現代文學大師,沈從文的成就毋庸置疑。
但是在早年,他卻在文化界引起過許多的爭議。
當時,西南聯大校長梅貽琦決定聘請沈從文為教授。
同時期的教授劉文典立馬嘲諷說:
「陳寅恪是真正的教授,拿400塊是應該的,我只能拿40塊,朱自清只配拿4塊,至于沈從文,4毛錢都不應該給!」
在他看來,沈從文出身農村,小學都沒有畢業。相比于其他的名校畢業的講師,學歷遜色了太多,配不上教授的職位。
面對外界的質疑,沈從文始終一言不發,只安心讀好書,教好課。
後來,他開始潛心鉆研歷史文物研究,每天花費大量時間與綢子、緞子打交道。
又有人在背后置喙:「整天不務正業。」
沈從文同樣不在意,仍舊潛心鉆研,伏案記載創作。
最終,15年后,沈從文著作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出版,立刻享譽全中國。
此書填補了中國物質文化史上的一頁空白, 被譽為「古代服飾研究的奠基之作」。
這時人們才知道,那個一言不發的「鄉下人」,其實是真正的學者和大家。
人活于世,有時不必解釋太多。
就像李敖講的那樣:
敵人不信你的解釋,朋友無須你的解釋。
懂你的人,無需解釋心自明,不懂你的人,說破嘴皮仍蒼白無力。
比起大聲喧嘩,靜默不語往往更有力量。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為了讓別人認同自己費盡口舌。
而是保持沉默的態度,把時間花在更值得的地方。
3
不多言,克制優越感
1998年,余華獲得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被邀請到某知名大學演講。
他在講座上,講起一個故事。
在他小時候,隔壁住著一家四口,生活很是窮困。
妻子剛生下兒子,沒有奶水,營養不良。眼看再這樣下去,嬰兒就餓死了。
後來,村里一對沒有孩子的夫妻,想用三斤肉和兩只雞,認下他們的二女兒。
丈夫遲疑了很久,沒有答應。
但最終在生活的脅迫下,丈夫低頭了,將二女兒送去了那對夫妻家里。
故事剛剛說完,台下的一位留學生,站起來不屑地說:
「為了吃肉都能把自己孩子送人,這種父母就不配當父母。」
余華停頓了一下,問這位學生:「請問你在這里讀書,每月的生活費是多少?」
留學生回答說:「大約90歐。」
余華又問:「那你,大概多久吃一次肉?」
留學生回答:「如果愿意,頓頓都可以吃。」
余華問:「那你的錢是自己掙的嗎?」
留學生回答:「父母給的!」
余華立馬沉下臉,對那個留學生說:
如果你是靠自己掙錢來國外讀書,我會尊重,可你靠著父母給錢讀書,卻去指責那些比你窮苦的人。
你口中的指責真是令人發指,你有沒有想過,他們并沒有你這麼優越的家庭條件。
生活中,也許我們也曾因為某件事,就對著別人的生活極盡諷刺和挖苦。
然而我們了解到的,也許只是冰山下的一角。
那些看似離奇的選擇背后,往往隱藏著別人最難以言喻的辛酸和痛楚。
每個人立場不同,對事情的看法和感受,自然也不盡相同。
有時你不經意的一句評價,就會扯開別人好不容易結痂的傷口。
有時你輕飄飄的一句嘲笑,就會給對方帶去難以磨滅的陰影。
學會收起指點的手,不輕言、不妄評,給他人留一份體面。
于己于人,都是一種慈悲。
▽
印度古代哲學家白德巴有一句名言,曾經流傳許久:
「能管住自己的舌頭,是最好的美德。」
比起口若懸河的人,懂得謹言慎行、沉默是金的人,往往更加具備智慧。
克制自己的表達欲,也不是讓我們做一個啞巴。
而是在洞穿世事后學會體諒,看淡是非后學會沉淀。
當我們經歷得越多,就越會明白:
恰如其分的沉默,才是生而為人最好的修養。
點個 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