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財富的理想國》中說:「錢不是人生的全部,甚至不能保證你一定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但一定的金錢,能為幸福生活打造堅實的基礎。」
是的,生活中80%的事情需要用到錢,剩下的20%則需要更多的錢。
然而,會賺錢固然好,但是擁有好的金錢觀同樣重要。
好的金錢觀能讓我們擁有不一樣的生活。
每個月的工資發下來后,我會留下生活中用的一部分,其余的都存起來。
不到萬不得已我不會用的,只有懂得存錢,才不會做月光族。
因為我深知只有卡里有錢,才有安全感。
存錢不是說要我們減衣縮食,而是讓我們能夠有勇氣地去面對未來,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有進有退。
你有沒有過想要買什麼東西,來到超市,逛了一圈買了很多東西,回到家后發現,真正要買的東西卻沒有買。
這樣不僅會浪費時間也會消費很多其實沒有那麼必要的東西。
把要買的東西在備忘錄中記錄下來,高效又不浪費。
像我這樣每個月的支出,無非就是:每天早餐、晚餐買菜、房租、水果、日用品、偶爾買衣服護膚品(這也不用每個月買)
所以每個月大概需要多少預算是知道的,按照預算分配存多少就更好了。
有句話說:「女生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喜歡買買買。」
但是買東西真的可以讓心情變好的嗎?是的可以,但是這種快樂有時是短暫的,消費完回家后,我們會發現,很多東西其實并不重要也不需要。
再看卡里的錢,所剩不多,又要嚷嚷著要「吃土」了。
記住,不要讓自己的情緒左右自己的消費。
現在提前消費的方式很多,也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歡提前消費。
不可否認,提前消費會讓人很快樂,但是還款的時候就知道什麼是痛苦了。
可以的話,讓自己關掉花唄、關掉信用卡吧。
有的人能夠輕輕松松地買個2萬塊的包包,毫無壓力;而有的人買個200塊的都要再三考慮,猶豫再三。
當你的支付能力配不上你的收入的時候,我們就要注意了,不要為了一時的虛榮心而讓自己陷入困境。
東西不在于多貴,只要舒服適合自己就好。
以前看過網上有句話說:「想買又不想買的不買。」
是的,有些東西在看到的時候猶豫再三,很多時候都是因為一時的興趣而已。
即使買了回去往往也是擱置而已,真正需要的很少很少。
每天支出了多少要做好記賬,不然每個月感覺自己花費了很多,但是卻不知道花在哪里了。
做好記賬復盤是為了清晰地知道自己每一筆錢都花在哪里了。
只要人存在就需要社交,只要社交就少不了消費。
比如同事之間唱個歌,朋友之間吃個飯哪一個都需要錢。
但是,我們自己也要學會分辨,無效的社交不去也罷,去了只會浪費時間浪費錢。
巴菲特說:「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因為沒有人能夠奪走你自己內在的東西,每個人都有自己尚未使用的潛力。」
花錢買書,閱讀——富養自己的認知;
花錢去旅行——富養自己的眼界;
花錢學習工作技能——提升核心競爭力。
要舍得在提升自己的地方做投資,學到手都是自己的。
寫在最后:
書籍《富爸爸窮爸爸》中,羅伯特總結了沒有金錢意識的孩子長大后會遇到的4個問題:
1.沒有節制消費意識
2.沒有需求排序意識
3.沒有投資意識
4.沒有風險意識
金錢觀對一個人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因此我們要樹立正確的金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