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你人生的不是努力,也不是人脈,而是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做好你的定位!因為定位決定人生!你對自己有什麼樣的定位,你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定位這個概念是一個舶來品,最初是由美國營銷專家屈特和里斯于1969年提出,本來是指商品和品牌要在潛在的消費者的心中占有位置,消費者才會買單,經營才會成功。之后,定位的外延逐漸擴大到大到國家、企業,小到家庭、個人等等,都存在著定位的問題。定位決定著一個人人生的成敗興衰,遠比努力和人脈更重要,你對自己定位對了,你的人生就對了,做什麼都會事半功倍,定位錯了,再努力也很可能是無用功,所謂的「選擇大于努力」,其實說的也是定位的問題。
來看一個你或許看過的小故事:
說是有一個年輕人,在路邊賣鉛筆,因為他的樣子十分的落魄,很多人都誤以為他是乞丐,路過的時候會隨便施舍他一點小錢,這個年輕人雖然羞愧無比,但也沒有說什麼。
一個商人路過的時候,先是和其他人一樣,向地下放入幾枚硬幣,也別有說什麼就轉身而走。可是突然,他又想起來什麼,轉過身取過一支鉛筆,對年輕人說:對不起,我忘了拿一支鉛筆,因為你和我一樣,都是做生意的商人。
幾年過后,這位商人受邀請參加一次宴會,在宴會上重新遇到了當初見過的那個年輕人,這時的年輕人衣冠楚楚,一副成功者的模樣。年輕人走上前來,向商人敬酒致謝,并對他說:就是因為當初商人和別人不一樣,不是施舍他,而是賣他的鉛筆,將他當作了和自己一樣的商人,才改變了他的命運。
這個故事強調的就是定位的重要性:你把自己定位于乞丐,你就是一個乞丐;你把自己定位于商人,那你就是一位商人。
亨利·福特如果你覺得上面這個故事不太有說服性,那麼,我們再來看看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的故事。
福特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幫著父親在農場干活,不過,他對自己人生的定位并不是一名成功的農場主。早在十歲出頭時,福特就開始有了自己的人生定位——用在路上行走的機器來代替傳統的牲口和人力!他的父親和周圍的人對此自然都不同意,認為他是異想天開,想讓他繼續農場事業。如果福特不是認準了自己的定位,選擇堅持,那麼,他即便再努力,即便周圍的人脈全都能讓他用起來,那麼,他頂多也就是一個成功的農場主,而人世間,或許就會少了一位偉大的工業家。
福特認準了自己定位,為此,他決定先成為一名機械師,并用了一年的時間,完成了別人需要三年才能完成的機械師訓練,然后又花兩年多時間研究蒸氣的原理,想要實現自己的定位或者說夢想,但并沒有獲得成功;隨后,福特又轉換思維,投入到汽油機的研究上來,但定位并沒有變,還是制造在路上行走的機器,也就是我們現在隨處可見汽車。
福特的在機械方面的創意和對定位的堅持,被大發明家愛迪生所看重,親自邀請他到自己設在底特律的公司擔任工程師。此后,經過十年左右努力,福特在不到三十歲時,成功地制造了出第一部汽車引擎,讓汽車開始民用化,并讓底特律成為美國的「汽車之都」和自己的財富之都。
不難看出福特的成功,首選并不在于他的努力,而是要歸功于他定位的正確和對定位的堅持。
需要指出的是,定位很重要,但一定要切合實際,最重要的是還要有強大抗壓能力,能堅持下去,永不放棄,否則的話,也難以獲得成功,相反,還可能毀了自己的人生。
在許多年前,某地有位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他的各門功課都很出色,但因為際遇不好和一些別的問題,他在畢業后被分配到了一個偏僻的小鎮上工作。從象牙塔掉入這樣平庸而殘酷的現實,這位曾經的天之驕子大受打擊,感覺自己像是從天堂掉進了地獄。為了改變現狀,他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研究生考試上,并將其定位于自己的唯一出路。然而,因為現實的問題和心理的困擾,他考研究生失敗了,他沒有放棄,又堅持考了兩次,還是沒有成功。此后,他就停止了努力,變得自暴自棄了,開始喝酒買醉,對工作都是敷衍了事,他在精神上已經徹底輸了,而他的一生也就此走向了平庸和墮落。
這位大學生的遭遇,就是因為有了定位以后,卻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能消除自己的煩惱,一旦受挫,心理壓力就越來越大,就變得容易放棄,這也是定位之后需要避免出現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