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表明:窮人會越來越窮,富人會越來越富。
隨著社會發展,窮人的資產被富人一點點蠶食,富人的資產則會越積累越多。這便導致很多人認為窮富是命運不公,所以逐漸消極懈怠。
殊不知,導致你貧窮的原因不是命運,而是思維和眼界。許多富人不做的事情,窮人卻趨之若鶩,沉迷其中,讓自己離成功越來越遠。這3件事情,你越努力,反而越窮:
老人們常說:「朋友多了路好走」。
這一觀點的出現,導致很多人會盲目地認為朋友交得越多越好。然後他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結交朋友,維繫關係, 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盡,狼狽不堪。
但等自己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卻無一人伸出援手。
真正有錢的人,他們不會為了交友而讓自己合群, 因為在他們眼中,朋友無非只有兩種:
有價值的合作夥伴人都是趨利的,當你對對方有價值時,自然會獲得對方的尊重。同樣的道理,你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 僅僅用金錢和時間維繫來的酒肉朋友,自然不會有大的用途,一旦你出事,他們跑得比誰都快。
懂得自己的知己朋友可以是志同道合的,也可以是性格互補的,所以你沒有必要為了面子而去合群,做好自己,自然會有人被你的真實狀態所吸引。
總結:拋棄無效社交,學會做減法,用80%的時間來經營20%的人脈,你會發現你的路會越走越寬,社交圈子也會越來越高級。
過多的在意他人的看法,是對自身的一種消耗。
如果你用心觀察,就會發現,越是窮的人越在乎他人的眼光和評價,他們不會說不,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總愛打腫臉充胖子,最後好心辦壞事。
《家有兒女》裡小雪曾經說過:「我的東西我自然擁有處置它的權利,面對不合理的請求,我有權利說不,沒人能干涉。」
稻盛和夫說:「我從不做無意義的爭執和糾結,有那個時間我還不如好好睡一覺。」
在意他人的看法只會讓自己被桎梏不前。我們要做的是學會專注于自身的發展,不斷地內省,讓自己提升。
總結:富人懂得將時間和精力投資在自己身上,他們不關注他人的私事,也不會浪費時間做無謂的爭辯。而大部分平庸的人則會在糾結、爭執中浪費光陰。
我有一個大學同學,家裡條件一直不好。大學畢業自己有了經濟來源後,便開始報復性消費,還美其名曰彌補童年的缺失。
時間一長,便入不敷出,不僅透支了信用卡,還欠了很多錢。大家紛紛開始遠離她,公司領導也因為接到了「借錢」公司的電話,害怕招惹麻煩,開除了她。
生活中,越是有錢的人越注重生活品味, 他們大部分人會宣導極簡生活的生活模式,更加注重質量,忽視數量。
反而是家庭條件一般的人家,家中總是囤滿了貨物,擺得滿滿當當的。 富人用錢投資,窮人用錢消費。
總結:著名的理論「奧卡姆剃刀」就是這樣說的:「如無必要,勿增實體。」把錢花在刀刃上,比無效的買買買要好得多。
阿
越是面對誘惑,越要給自己減重,只有輕裝上陣的人,才能走得更遠,看得更高。
如果一開始就被瑣碎和貧窮壓彎了脊樑,那你永遠沒有看到世界的機會,只能在貧窮之路上越走越遠。
你認為窮人和富人之間還有哪些思維的區別?歡迎留下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