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會說話的人,做事的成功率總是比別人高很多,而不會說話的人,總是處處受阻,事事不順。
其實會不會說話,最大的區別在于有沒有經過大腦,只要你能在說話之前先想一想,很多麻煩都可以避免。
真正有智慧的人,在沒有搞清楚事情的原委時,從來不會輕易說出下面這3種話,而很多人卻經常張口就來,看看你說過沒有?
這句話我想大家都不陌生,經常是在發生沖突以后,用來開導別人的。
這句話聽上去很有道理:做人嘛就要心胸寬廣,與人為善。
但要有個前提,就是在勸解之前,你有沒有弄清楚事情的真相。
比如說:
如果有人借錢不還,催了很多次也不還;
如果有人侵占了你的私人物品;
或者有人斷了你的財路,這些時候,你還能說「算了」嗎?
如果這樣勸自己,那我只能說你很牛。
但如果啥情況也不了解,上來就勸別人:「多大點事,算了吧」,是不是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感覺?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表面看起來小事一樁,但究其背后深層的原因,也許對當事人來講,就是天大的事情。
所以在不了解事情的原委時,這話還是少說為好。
俗話說:「不知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在開導別人之前,先了解事情的真相,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你才知道該說什麼話。
在如今這個金錢至上的時代,很多人的觀念也發生了扭曲,錢多錢少成了判斷成功的唯一標準。
而且經常有人把錢和人品混為一談,于是產生了很多歪曲的觀點,就比如「我窮我有理」。
事實上,有錢沒錢跟人品好壞,并沒有必然聯系,富人也有很多無惡不作的,窮人也有正直善良的,任何階層都有好人也有壞人,這是客觀事實。
所以,我們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應該客觀地去評價和分析,不應該用有錢沒錢來區別對待。
打個比方說:
一個開奔馳的,撞了一個騎三輪的,明明是騎三輪的闖紅燈,但大多數人先不論誰對誰錯,在評價的時候,幾乎一邊倒地同情這個騎三輪的,甚至還有可能把這人的可憐程度無限夸大。
然后會大罵開奔馳的人,開車不長眼,有錢就應該大度,就應該有同情心,就應該不計較等等。
其實這樣的價值導向是有問題的,我們是應該同情弱者,但最起碼的是非對錯,不能因為有錢沒錢而改變。
窮不是理由,對錯也跟窮富無關。
以前在網上看到一則報道,說一個孩子把飯店的牙簽,都倒在沙發上,另外一位顧客坐下去被扎傷了。
于是這人就找孩子的家長理論,這位家長絲毫沒有道歉的意思,還理直氣壯地說:「他還只是個孩子,你至于嗎?」
這種場景我想并不少見。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以后,并不是第一時間認識到自己的問題,而是要求別人無條件寬容,因為犯錯的只是個孩子。
事實上,孩子不懂事可以理解,做家長的難道也不懂事嗎?
遇到這種事情,千萬不要拿孩子當借口,推卸自己的監管責任,這樣做其實是在禍害自己的子女。
總之,上面這3句話,聽上去確實是與人為善的正能量,但前提是,你用來開導自己,還是用來道德綁架別人。
如果用在自己身上還好,如果是以此來要求別人,那就是一種愚蠢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