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时接触事物,常常是用一个固定的视角去看,因为这对大脑来说最为省力。
久而久之,我们看问题会越来越狭隘。
那么如何获得多元视角呢?
首先当然是吸收更多知识,特别是不同学科的知识。其次,我们需要改变一些隐性的、根本性的思维模式。
这些思维模式常常表现为某种「底层叙事」。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年轻人对爱情的期待常常被表达成一句话:「我要找到对的人。」在这句话里,用了一个动词「找」,也就是他对爱情用了一种「寻找」的叙事模式。
又比如,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的时候,他会问「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做的事」或「怎样找到人生的意义」,这里同样用了一个动词「找」,也隐含了「寻找」模式。
心理咨询师陈海贤在一档综艺节目中遇到过一对关系特别融洽的夫妻。
男人原本是个浪子,喜欢吃喝玩乐,但是遇到那个女人以后,渐渐成了一个非常顾家的男人。
而女人原来是一个非常有计划性的人,比如,她会提前一年计划一场旅行,但是认识那个男人以后,也渐渐接受了某些没有计划性的生活。
他们本来是非常不一样的两种人,却出奇地合拍,这是为什么呢?
陈海贤分析说,他们在相处中,把两个人的差异变成了惊喜。
女人说自己「找到了对的人」,可陈海贤说这个女人谦虚了,「不是她找到了对的人,而是她用欣赏和认可的态度,把对方变成了对的人」。
这些话非常有智慧,里面包含了一种模式的转变。
首先,「差异」模式变成了「惊喜」模式,然后,「找到对的人」变成了「把对方变成对的人」,且这种改变并不是靠单方面的要求和期待,而是靠「欣赏和认可」。这太有启发性了。
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会采用「寻找」模式,不能说「寻找」不对,但如果你认为「寻找」是唯一的途径,那么思维就会被限制。
因为「寻找」模式有两个陷阱:一是不知道怎么面对「找不到」的情况,如果一直找不到想要的,会让人产生一种无力感;二是存在「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情况,人总想找到更好的,就会对现在拥有的不满意,但又不知道要寻找到何时才是止境。
如果把「寻找」模式转变为「创造」模式,会发生什么呢?
你可以想象自己不是一个「寻找者」,而是一个「创造者」,通过合适的方式,你就可以「创造」与你最合拍的「人生伴侣」,「创造」能充分发挥你才能的「工作」,「创造」属于你自己的「人生意义」。
当你采用「创造」模式,你会发现人生的可能性一下子打开了,你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掌控感。